写作中有一个重要的技法就是“他们说过/我要说”这个模板。这个模板代表了一切好的论证的深层结构。好的、有说服力的写作者不光要提出论据严密的观点(“我说”),更要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(“他说”)联系起来。
下面一段话来自媒体与技术评论家史蒂芬·约翰逊的一篇文章,湖南企发的小伙伴认为这是“他说/我说”模式的一个范例。
几十年来,我们一贯假定,大众文化总是稳定地朝着“最小公分母”的方向前进。据说,原因在于“大众”想要的是麻木、简单的娱乐,而媒体巨头们也在努力满足大众的要求。但是……实情恰恰相反:文化传媒对智力的要求是提高了,而非降低了。
(资料图)
——史蒂芬·约翰逊《看电视让我们更聪明》
约翰逊从“他说”中引出自己的论点,指明了提出论点的原因:纠正一种流行的误解。
即使作者没有像约翰逊这样,说明自己要回应的观点,“他说”往往也存在,只不过是隐含的,比如卓拉·尼尔·赫斯特的这句话:
我记得我成为有色的我的那一天。
——卓拉·尼尔·赫斯特《有色的我是什么感受》
为了把握赫斯特的思想,我们需要重构她在回应、质疑时隐含的观点:种族身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。相反,赫斯特提出,种族是社会强加的——我们是由于受到对待的某种方式,而“成为”某某种族。
上面的例子表明,“他说/我说”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,更有助于阅读理解。读和写实际上是互补的。掌握了该模板代表的写作技法,便能更容易地发现所读文本中这些技法的运用。湖南企发的小伙伴们相信,好的论证就是与其他论证的对话。如果这是正确的,那么为了理解本科阶段要求阅读的有难度的文本,学生就需要发现文本回应的靶子。
运用“他说/我说”模式也有助于思想的生发。根据我们的经验,生发思想的最佳方式不是蜷在沙发里冥想,而是阅读文本、倾听其他作者、寻找一个进入的突破口。换言之,认真倾听、归纳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。